程砚秋:从艺术追求到信仰追求
程砚秋是我国京剧界“四大名旦”之一。11岁时,他便开始登台演出,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,崭露头角,另行内外耳目一新,一炮打响,成为戏院的红人, 后拜师梅兰芳、王瑶卿,终使其开创出别具一格的程派唱腔,成就一代艺术宗师。
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,程砚秋在京剧艺术界声名鹊起。然而,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当一名演员,而是在“艺术为人生服务”的理念指引下,自觉承担起艺术家的社会责任。结合当时的现实问题,他排演了大量反映社会时弊、警世喻人的剧目,并参与创办南京戏曲音乐院,培养京剧人才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北平沦陷,日寇强令梨园公会组织北平所有名角联合“义演”,制造沦陷区祥和的假象。在梨园界久负盛名的程砚秋被日军威逼利诱,他留话“程某人是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”。一次,日本人指使梨园公会邀请程砚秋为日本捐献飞机进行“义演”,程砚秋坚决辞演。恼羞成怒的日本人撕去伪善的面纱,开始对程砚秋处处刁难,日伪特务寻机对程砚秋进行报复。程砚秋宁死不从,最终他以“停演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。“停演”后的程砚秋离开了喧嚣的市区,来到了北京西山的青龙桥,开始了务农生活。他住的是土屋茅舍,吃的是粗茶淡饭。每天和农民一道下地种田。世外桃源的生活并非始终平静。虽然程砚秋已经不登台演出,并且移居郊外。但日伪特务仍然经常上门骚扰。程砚秋悲切地说,“士可杀不可辱”,他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亡国奴的屈辱,急切地盼望中国人民能够重新站立起来。
抗战胜利后,程砚秋返回京城,为表达喜悦之情,他举行各种义演。然而,战火的再次燃起使得他彻底失去了对国民党政府所抱的希望,这时,之前知之甚少的共产党却渐渐走入他的视野。
北平解放后,周恩来的几度拜访,让程砚秋深为感动。新中国成立后,目睹国家的新变化和国共两党之迥异,程砚秋决心向党靠拢。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他放弃财政工资、捐献收入,赴朝慰问演出,支援志愿军。
1956年夏,程砚秋前往青岛参加干部读书班,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,最终完成了思想上的蜕变,萌生了加入党组织的愿望。经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支部讨论通过,程砚秋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!
我们痴迷程派,痴迷程派的唱腔,痴迷的不只是程派的戏,真正痴迷的是程派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。程砚秋的第三子程永江说:“学程砚秋,并非只学他的唱功,学程砚秋,要学他的为人处世,人品艺品。”
程砚秋把艺术大师的气节与历史见证人的角色完美结合,用京剧表演艺术表达爱国赤诚,在新旧面貌的对比中确定灵魂的归宿,终将艺术追求与信仰追求融为一体。他像是一个内功深厚的侠士,又像是一个胸有丘壑的诗人,同时又像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绝世名伶。有侠士之风骨,又有锦绣之才情,侠骨名旦。程砚秋!
发布者:要亚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