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兴华读诗词”第四讲“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的境界”顺利开讲

发布时间: 2017/12/6 9:00:37

来源: 教务处

阅读:

2017125日晚六点多,学院东阶梯教室座无虚席。年轻学子们正在等待“兴华读诗词”第四讲开讲。院长刘兴华百忙之中依然准时来到教室按照原定计划进行“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的境界”诗词讲座。讲座分“月思”、“月情”、“月愁”三个小主题进行。

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一脉朴素无华、隐逸高蹈、诗意绵绵的月文化。月亮与中国诗词的关系源远流长,月亮作为骚人墨客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,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。人们爱爱对月吟咏,写出了许多与月有关的名片佳句。而这些诗人笔下的月,由于个体生命体验不同,在诗人笔下,又体现了不同的意蕴。

刘院长巧妙地借用古典诗词中的“月”给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。刘院长与学子分享了亡国之君李煜的故事,品味了他的亡国之恨,“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”、“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”;共同朗诵了岳飞的《满江红·怒发冲冠》,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”,体悟了一把酣畅淋漓的收复故土、统一祖国的爱国精神;抨击了唐朝杜牧《泊秦淮》中的商女,“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”。刘院长还联系我国近代史和当前国情、时事新闻,增强了学生国家认同感。

刘院长以“月”寄托的思想与年轻学子共同品味家国情、故乡情、亲友。皓月当空,常常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。郎朗明月成了乡情、亲情、友情、爱情的纽带。唐代张九龄的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,成为海峡两岸人民期待祖国统一的诗意情怀;宋代苏轼怀念胞弟苏辙的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怀念已故亡妻的“明月夜,短松冈”;宋代王安石思乡之切,吟咏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?”;宋代李清照思念爱人,感伤“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”……在这些文人骚客的笔下,已难分清是月有情还是人有情,可谓“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如无恨月长圆”。

刘院长还借用月之诗词,引发学生珍惜时间、活在当下人生思考。仰望皓月当空,除了“思念”,文人骚客还会“发问”。唐代张若虚从“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”发问中引出“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”的感伤。岁年年岁岁“月”相似,却“岁岁年年”人不同。唐代李白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”。亘古如斯的明月,引发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求,把宇宙的浩瀚无际、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,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。

讲座最后,刘院长勉励在场师生,“忠厚传家远,诗书济世长”,并签名赠中华古典诗词的书籍于热爱诗词、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学。

发布者:常卫霞